即使是發售已逾十年,被譽為開放世界RPG巔峯的《巫師3:狂獵》,其深度與細節仍持續令人驚嘆!近日,一位投入超過千小時的資深玩家,竟在遊戲中發掘出一項前所未聞的隱藏祕密:諾維格瑞城門外那名被綁上火刑柱的無辜NPC,竟然有機會擺脫烈火焚身的命運?! 這項驚人發現,不僅重新點燃了社羣對遊戲彩蛋的熱烈討論,更讓人不禁思考,究竟還有多少《巫師3》的伏筆,正等待我們去揭開?
諾維格瑞烈焰下的生機:一場被忽略的命運轉折
自2015年問世以來,《巫師3:狂獵》憑藉其豐富的劇情、廣闊的開放世界與無數的細節,持續在全球玩家心中佔據傳奇地位。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便是投入了數百甚至上千小時的資深玩家,依然能從這片廣袤的大陸上挖掘出前所未見的驚喜。最近,在知名論壇Reddit上,一位遊戲時長突破四位數的玩家,便分享了一項震驚社羣的發現:那個在遊戲初期,於諾維格瑞城外被女巫獵人殘酷處以火刑的無名NPC,竟然不是必死無疑的角色!由於這段劇情發生在遊戲極早期,且該角色並非主線關鍵人物,大多數玩家往往選擇無視或只是匆匆路過,導致這項隱藏細節長年未被普遍察覺。
👉 GM後台版 遊戲 推薦 ⬇️⬇️⬇️ 快速玩各種二次元動漫手遊app

根據這位玩家分享的實況影片,當傑洛特(利維亞的傑洛特,遊戲主角)行經諾維格瑞城門附近,遭遇瑞達尼亞女巫獵人(Redanian Witch Hunters)對一名術士進行公開處決時,如果玩家選擇挺身而出、介入這場不公義的火刑,而非避開守衛,那麼一場激烈的衝突便會隨之爆發。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名被處刑的男巫,其名為莫莉茲·迪芬瑟(Moritz Defenser),竟然真的能夠從烈火中被拯救下來。這位資深玩家也直言,即使累積了逾千小時的遊戲時數,他過去也從未想過莫莉茲竟有逃過死劫的可能,這也再次證明瞭《巫師3》在劇情分支與細節設計上的匠心獨運。
不只是救人一命:隱藏在支線裡的「主線伏筆」
莫莉茲·迪芬瑟的命運轉折,並非僅是單純的支線彩蛋,其背後更隱藏著與遊戲主線任務的巧妙連結。原來,這位因施展禁忌法術而被捕的術士,竟與「生死交關」(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這個關鍵任務有著隱晦的關聯。若傑洛特成功救下莫莉茲,並進一步說服他與特莉絲·梅里葛德(Triss Merigold)一同逃離,那麼在後續的「逃出生天」(Now or Never)任務中,玩家將能再次看到莫莉茲的身影,證明他成功隨同特莉絲及其他法師,擺脫了瑞達尼亞王國對術士的暴政追捕。更為精妙的是,有玩家甚至挖掘出傑洛特與莫莉茲之間一個特殊對話選項,此選項能引導莫莉茲前往尋求曾在化裝舞會上與之結下樑子的特莉絲協助,這也側面印證了《巫師3》世界觀下,人際關係網絡的複雜與劇情脈絡的環環相扣。
資深玩家早已知曉?社羣熱議的深度彩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項發現對於許多玩家而言是全新的驚喜,但在部分資深的《巫師3》社羣中,這個關於莫莉茲的隱藏劇情其實早已被國內玩家們(指華語玩家羣體)在多年前便已發掘。這再次凸顯了《巫師3》驚人的重玩價值與內容深度,讓玩家即便在遊戲發售多年後,依然能持續從中找到新的樂趣與探索的動力。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遊戲彩蛋,更是CD Projekt Red在開放世界設計與玩家選擇影響方面,展現出的極致用心。
以下廣告滑動後還有帖子內容
常見問題 Q&A
Q:拯救莫莉茲對主線劇情有何具體影響?
拯救莫莉茲本身並不會大幅改變主線任務的走向,但它是一個精彩的隱藏支線與主線連結,讓玩家得以在「逃出生天」任務中看到他成功脫險,增添了世界觀的真實感與選擇的重量。這也體現了《巫師3》「微小選擇,深遠影響」的設計理念。
Q:除了莫莉茲,遊戲中還有哪些類似的隱藏NPC或細節?
《巫師3》以其豐富的隱藏細節和彩蛋聞名,例如凱爾莫罕的隱藏洞穴、史凱利格的巨石陣之謎、甚至是傑洛特在各地與不同NPC的特殊互動等。許多支線任務的NPC也會在主線或後續任務中再度出現,展現其開放世界的連貫性。
Q:為何許多玩家會錯過這個拯救莫莉茲的機會?
主要原因在於該事件發生在遊戲早期的非主線路徑上,且玩家通常在諾維格瑞有更緊急的主線任務要處理。此外,許多玩家可能認為這只是一個背景事件,NPC的死亡是必然的,因此未嘗試介入衝突或尋找對話選項。
Q:這項發現對《巫師3》的重玩價值有何啟示?
這項發現再次證明瞭《巫師3》極高的重玩價值。它鼓勵玩家在多週目嘗試不同的選擇與探索路徑,因為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互動,都可能揭示意想不到的劇情發展或隱藏彩蛋,讓每一次的遊玩體驗都充滿新鮮感。
Q:作為一款發售十年的遊戲,為何《巫師3》至今仍能不斷引發討論?
《巫師3》的長青不衰得益於其卓越的敘事深度、角色塑造、豐富的世界觀、以及對玩家選擇的尊重。開發團隊CD Projekt Red在遊戲中埋藏了大量細節與隱藏內容,即便發售多年,仍有新發現不斷被揭露,持續吸引新舊玩家投入其中,保持了遊戲在社羣中的討論熱度。
|